您的位置:首頁 > 相關資訊 > 行業新聞
勞動糾紛中的合同偽證:法律紅線與維權指南
時間:2025-09-26 10:22:35 來源: 作者:
勞動糾紛中的合同偽證:法律紅線與維權指南
一、合同偽證的法律定性:從民事到刑事的雙重追責
在勞動糾紛中,合同偽證是指當事人通過偽造、篡改勞動合同內容,意圖誤導司法機關或仲裁機構作出錯誤裁判的行為。根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》第一百一十四條,訴訟參與人偽造、毀滅重要證據,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,法院可根據情節輕重處以十萬元以下罰款或十五日以下拘留;構成犯罪的,依法追究刑事責任。
刑事層面,若偽證行為發生在刑事訴訟中,且涉及證人、鑒定人、記錄人、翻譯人故意作虛假證明,意圖陷害他人或隱匿罪證,則可能觸犯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》第三百零五條偽證罪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;情節嚴重的,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。例如,某公司為逃避支付經濟補償金,偽造勞動者簽名修改勞動合同期限,被法院以偽證罪判處主管人員有期徒刑兩年。
民事層面,即使未構成刑事犯罪,偽證行為仍需承擔民事賠償責任。根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,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,應當承擔侵權責任。某勞動者因公司偽造考勤記錄敗訴后,通過另案起訴要求公司賠償誤工費、律師費等直接損失,法院最終支持其訴求。
二、合同偽證的常見形態與法律風險
空白合同填充
部分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簽訂空白勞動合同,后續隨意填寫工資標準、工作崗位等關鍵條款。此類合同因缺乏雙方真實意思表示,根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》第二十六條,可能被認定為無效合同。2025年某地法院審理的“張某訴某物流公司案”中,公司通過空白合同將月工資從1.2萬元篡改為8000元,法院最終以“欺詐手段訂立合同”為由判決合同無效,并責令公司補足工資差額。
偽造簽名與日期
某制造企業為規避未簽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責任,偽造勞動者簽名補簽合同,并將日期倒簽至入職日。經司法鑒定,簽名筆跡與勞動者真實簽名不符,法院依據《民事訴訟法》第七十六條,認定公司構成“妨礙民事訴訟行為”,對其處以8萬元罰款,并判決支付雙倍工資差額。
篡改合同期限
在涉及經濟補償金的糾紛中,用人單位可能通過篡改合同期限來減少補償基數。例如,某公司為降低補償標準,將勞動者實際工作年限從5年篡改為3年。根據《勞動合同法》第四十七條,經濟補償按工作年限計算,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。法院通過調取社保繳費記錄、工資轉賬記錄等證據,認定公司行為構成“偽造重要證據”,判決其按實際工作年限支付補償金,并對公司處以10萬元罰款。
三、合同偽證的舉證與維權路徑
證據固定與鑒定申請
勞動者發現合同被偽造后,應立即通過公證方式固定證據。例如,對合同原件進行拍照、錄像,并申請司法鑒定機構對簽名、日期等關鍵要素進行筆跡鑒定。2025年某案中,勞動者通過公證處對合同簽署過程進行全程錄像,成功證明公司存在“事后補簽”行為,法院最終采納其主張。
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
根據《勞動保障監察條例》第十一條,勞動監察部門有權對用人單位提供虛假勞動合同的行為進行查處。勞動者可攜帶合同復印件、鑒定報告等材料,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監察大隊投訴。2025年某地勞動監察部門在查處一起偽造合同案中,發現公司涉及23名勞動者,最終對公司處以15萬元罰款,并責令其重新簽訂合法合同。
刑事控告與自訴程序
若偽證行為涉嫌犯罪,勞動者可向公安機關經濟犯罪偵查部門報案,或直接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訴。根據《刑事訴訟法》第二百一十條,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、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,有權向法院提起自訴。例如,某勞動者因公司偽造合同導致其被錯誤解除勞動關系,最終通過刑事自訴程序,使公司主管人員被判處緩刑,并獲得民事賠償。
四、預防合同偽證的合規建議
勞動者層面
拒絕簽訂空白合同,要求用人單位填寫完整條款后再簽字;
保留合同復印件或拍照留存,防止原件被篡改;
定期核對社保繳費記錄、工資轉賬記錄等,確保與合同約定一致。
用人單位層面
建立合同簽署的全程記錄制度,如通過視頻錄像、指紋確認等方式固定簽署過程;
定期開展合規培訓,明確偽造合同的法律后果;
引入電子合同系統,通過區塊鏈技術確保合同內容不可篡改。
下一篇:返回列表
相關資訊
浩云動態RELATED
更多>>最新案例NEWS
更多>>
2023-11-27
一般請律師打官司要多少錢?2024-11-18
建設工程合同糾紛判決:法律原則與案例分析2024-10-25
遺產繼承紛爭:案例剖析與法律啟示2024-10-24
離婚財產分割中的遺產繼承權解析2024-08-06
工程合同糾紛法律解析案例:工程完工后對方以質量為由不付款2024-08-06
浩云律所助力企業破繭重生:成功代理廣告企業破產清算案